学科建设丨睡眠治疗临床医学中心:神经调控技术的运用,解除了患者的失眠之苦
张女士曾是一位饱受长夜折磨的“守夜人”。两年多来,不论白天如何劳累,每当夜幕降临,她的精神状态却异常清醒,辗转反侧之间,时钟的滴答声似乎被放大,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成为一种折磨。经过系统的失眠治疗后,张女士向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睡眠治疗临床医学中心赠送了一面锦旗,上面绣着“神经调控解寐疾,双璧仁心暖杏林”的字样。
“神经调控”治疗睡眠的核心在于精确作用于与睡眠-觉醒调控相关的特定脑区或神经环路,包括星状神经节调控(睡眠针)、经颅磁刺激、耳迷走神经刺激、光照等方法。
一、患者情况
张女士在两年前因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开始出现睡眠障碍。她描述自己的情况如下:“晚上22:00至23:00之间上床休息,然而辗转反侧长达3至4小时,仅能短暂地进入浅睡眠状态。她经常处于一种似睡非睡的半梦半醒之间,极易被惊醒,且一旦醒来便难以再次入睡。尽管尝试了多种药物治疗,包括劳拉西泮、坦度螺酮和盐酸氟西汀胶囊,但她的失眠症状并未得到明显缓解。”
二、专业评估,精准治疗
经过睡眠中心医疗团队的细致评估,确认患者所患并非单一的睡眠障碍,而是伴有焦虑和躯体化症状。基于此,医疗团队制定了一个精确的治疗计划,具体如下:
1. 睡眠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开展睡眠卫生教育、限制睡眠时间、以及在早晨和烦躁时进行放松训练,旨在调节患者的情绪,并纠正其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
2. 药物治疗:初始治疗方案包括使用劳拉西泮片1mg(用于改善失眠症状)和盐酸帕罗西汀片20mg(用于调节情绪,缓解焦虑)。随后,劳拉西泮片的剂量调整为0.5mg,并添加了扎来普隆分散片5mg(用于快速助眠)。
3. 星状神经节调控:鉴于患者同时存在焦虑和躯体化症状,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每日一次星状神经节调控治疗(又称睡眠针)。此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并促进大脑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辅助睡眠。
4. 物理治疗与中医治疗:通过电子生物反馈、经颅磁刺激(每日两次,以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耳迷走神经刺激、光照疗法、电疗以及中医推拿等方法,旨在舒缓身心、调节情绪,并促进和加深睡眠。
三、治疗成效日渐显现
经过两周的系统化治疗,张女士的睡眠日记记录显示,她于晚上11时就寝,睡眠潜伏期有所缩短,夜间无觉醒情况,早晨7时20分自然苏醒并随即起床。她自述睡眠质量良好,起床后精神状态佳。
张女士的睡眠时长逐渐增加,睡眠品质明显提升,伴随的焦虑感亦逐渐消散。随着安稳睡眠的回归,以及精力的充沛,张女士内心那扇因长期失眠而封闭的窗户终于敞开。她感慨地说,这宝贵的睡眠是睡眠中心团队精湛技术与温馨关怀共同孕育的成果。"神经调控解寐疾",体现了睡眠中心运用科技手段突破失眠障碍的成就;"双璧仁心暖杏林",则深刻地记录了医护人员如同春日阳光般的仁爱之心,让医学的殿堂充满了治愈的温暖。
科室介绍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睡眠治疗临床医学中心是遵义首家按国际标准建设的专业化睡眠医学诊疗机构,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建立专科联盟,可开展远程会诊与技术协作,确保诊疗理念与国际同步。中心由睡眠专科门诊、睡眠监测中心和睡眠专科住院病区组成,设置床位15张,设有多间独立单人标准睡眠监测室,5张智能睡眠病床。配备进口多导睡眠监测仪(PSG)、心理CT测评系统、精神压力分析仪、失眠治疗仪、VR认知评估及训练系统等。中心以多学科诊疗为核心,构建覆盖全睡眠疾病谱的精准诊疗体系,创新运用仿生睡眠、神经调控技术、物理治疗、中医调理、呼吸治疗等综合干预手段,形成“评估—监测—治疗—随访” 全流程管理模式,帮助患者科学减停药物,回归自然睡眠。
睡眠中心由双博士学位学科带头人熊柳林教授领衔,团队共17人,由医生、护士、技师组成,高级职称5人,博士2人,具备现代睡眠医学的先进诊治理念和丰富临床经验。中心秉承“个体化精准诊疗、多维度回归自然睡眠”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整合多学科优质资源,构建集睡眠相关疾病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睡眠医学中心。
咨询方式
门诊
多学科医师门诊:
周一、周二、周四 08:00-12:00;13:00-17:00;周六08:00-12:00(凤凰院区)
周一至周五 08:00-12:00;13:00-17:00(桃溪院区)
熊柳林主任门诊:
周一 08:00-12:00;13:00-17:00(凤凰院区)
周三 08:00-12:00;13:00-17:00(桃溪院区)
24小时睡眠热线:0851-28430216
病房地址: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桃溪院区)睡眠治疗临床医学中心(内科楼8楼)
一审丨熊柳琳
二审丨欧阳兴
三审丨罗勇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